造成運價下滑的根本原因,是需求的疲軟。 5—7月搶艙潮已過,美國進口需求減弱,美線現貨運價持續下跌,目前,美東航線已跌破2800美金/FEU,美西航線在1700/FEU左右,逼近船公司的成本線。
而美國以外地區需求仍強勁,作為全球貿易的晴雨表,航運巨頭馬士基近期上調2025年財務展望,預計今年全球貨櫃市場將成長2%至4%。在美線運價持續下跌的同時,不少船公司一邊快速收手,暫停相關航線以“止血”,一邊“調轉船頭”,加速佈局非洲、南美洲、印度等新興市場。
航運市場供過於求
關稅擾亂下,美線海運運價持續承壓,最新公佈的上海貨櫃出口運價指數(SCFI)下跌61.06點,至1489.68點,週跌幅為3.9%,已連續九週下滑。其中,美西、美東跌幅分別擴大至9.8%和10.7%,歐洲線下跌4.4%,地中海線下跌0.6%。
「最近海運市場情況不太樂觀,運價一直在下跌,主要航線中美西、美東的跌幅最大,美東航線已經跌破了2800美金/FEU,但仍有利潤空間,美西在1700美金/FEU左右,已逼近船公司的成本線。」從事多年貨運代工作的公司先生告訴記者,因為運價下跌,已逼近原因的原因。
美國以外地區需求強勁
船司暫停相關航線以止損
近期,國際航運巨頭紛紛揭露最新財報。
馬士基在第二季財報中提到其貨櫃班輪受到重大影響,並指出其4—6月期間的中美貨櫃吞吐量年減了約35%。對此,馬士基航運公司執行長柯文勝表示,事實上,美國關稅已經對航運需求產生了一些抑製作用。
就在近日,馬士基將全年貨櫃貨運量同比增長預期上調至2%—4%,柯文勝直言,「除美國以外,幾乎所有地方的需求都很強勁。」馬士基在報告中指出,北美地區進口量的萎縮被歐洲、拉丁美洲、西亞和非洲等地區的強勁需求所抵消,這種地區間需求分化為公司整體業績提供了支持。
美西線運價大跌,船公司只好快速收手,避免「失血」。今年7月,地中海(MSC)航運率先暫停美西PEARL航線服務後,中聯航運也暫緩了重開美西航線的計畫。同時,MSC於近日宣布,將推出兩條全新航線,以強化在亞洲-西非、遠東-南美西兩大新興市場的服務能力,分別是連接亞洲與西非的全新直航航線—IROKO服務,以及遠東至南美西岸全新快速航線—ALPACA服務。
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國際航運研究所副所長鄭靜文指出,「目前,整體貨櫃運輸需求成長動能不足,呈現『旺季不旺'市場特點,多數航線運價持續回調,歐美航線,整體供需關係較為疲軟,其中太平洋航線跌幅較大;新興市場中,遠東航運—新、中東航空、澳洲等區域上漲。
美國貿易政策走向成核心變量
下半年不確定性顯著增多
今年上半年,集運價格經歷先跌後漲,根據寧波航交所發布的寧波出口貨櫃運價指數(NCFI),上半年NCFI綜合指數均值為1204.3點,年比下跌29.1%,第一季集運價格持續下跌,4—5月價格逐漸企穩,5月下旬因中美漲下美低漲價
業內人士指出,此現象與美國關稅政策預期緊密關聯。
先前,鄭靜文表示,「雖然上半年北美相關航線集裝箱貿易量增長顯著放緩,但新興市場相關航線集裝箱貿易量保持較高增速,新興市場中,遠東-南非、遠東-南美、遠東-中東/印度次大陸等區域的集裝箱貿易量增速分別達到20.4%、遠東-中東/印度次大陸等區域的貨櫃貿易量增速分別達到20.4%。
同時,中國各大港口陸續增加面向新興市場的國際航運線路,根據相關統計,2025年以來,上海港已新增12條國際航線,深圳港鹽田港區新增11條國際航線,廣州港也淨增7條外貿航線,這些新增航線主要指向拉美、非洲、東南亞等新興區域。
鄭靜文表示,下半年,貨櫃市場面臨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多,從供需關係來看,下半年新船交付量超100萬TEU,持續衝擊市場供需關係。從事件擾動來看,美國關稅政策走勢、港口罷工等事件發展仍有較大不確定性,持續影響供應鏈穩定運作。綜合來看,下半年旺季效應或將有所減弱,但供應鏈短期調整將增加運價波動。
資料來源:風口財經